《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》发布,你家孩子“撞名”了吗?
近日,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《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》,这个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叁年。报告中有一些有趣的信息,比如2021年出生的孩子,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依次是:
古人
第一,读音美,多取开口音,读起来会比较洪亮好听:比如东,龙,豪这样的发音就比较大气。
第二,字形美,字写起来比较好看,少取笔画比较多的,不好认的字。传说民国古汉字大师章太炎,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,给自己的四个女儿分别取名字:章㸚,章叕,章㠭,章㗊,结果差点女儿都嫁不出去;名字不好念不好记,通常会给人以疏远感,影响人际交往。
第叁,意义美,字义比较好,没有不好的联想和歧义。比如你姓李,取名为璞,大概是不合适的,虽然璞是美玉,意义很好,但是因为连起来读“离谱”,孩子去到学校是会被人嘲笑的。
但是要从典籍中找到一个好名字并不容易,第一是你必须要有一双非常好的眼睛,善于发现;第二是古往今来,无数人试图从典籍中寻找好名字,可以被找到的宝藏已经不多了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误解的地方是取名字要独一无二,越奇特越好,其实不是这样的。武侠小说大师金庸,在他的作品中取过非常多的好听的名字,什么胡一刀苗人风,什么张无忌令狐冲,一听就仙气飘飘,大侠无疑,但是他给自己的儿女都取了非常普通的名字,就是那种放到人群中,找不到的名字。
传统取名比较重视道德字眼,这里只有“诺”算是;而古人以玉比君子之德,这里则只有“瑶”字。
在1969年到1972年期间,美国共进行了六次载人登月任务,分别是阿波罗11号、12号、14号、15号、16号和17号。每次任务都在月球正面的不同地点着陆,这些地点都有自己的名称,通常取自附近的月海或陨石坑的名字。例如,阿波罗12号登陆在风暴洋中的勇气岛(Oceanus Procellarum),阿波罗15号登陆在雨海边缘的哈德利山谷(Hadley Rile) ,阿波罗17号登陆在塞伦尼塔提斯盆地的陶鲁斯-利特罗(Taurus-Littrow) 等。与此同时,苏联也不断进行探月活动。到1970年,美国和苏联已经有6名宇航员的名字被用来命名月球上的地貌特征。
这种套路,夸张到能开小铺子那么复杂。生辰八字,阴阳五行?很多今天看起来奇怪又有深意的名字组合都诞生其中。以五行缺水为例,比如我一个叔叔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“水”,我的一个同学叫“淼”,我曾经一个同事叫“淼淼”。
和后面我们要介绍的部分新颖路数相比,翻一翻字典、词典,显然非常的亲民且科学。
我只好直说:一般四点水,其实古文是个火字,不是真正的水;孩子缺水不加水,反而加火,是不是不太好?后来他们就把名字改了,改成了汐。
据统计,2022年,女宝入户用名前十位是欣怡、梦瑶、梓涵、雨桐、欣玥、诗玥、语桐、诗涵、诗琪、沐妍,女宝起名最爱用的字是玥、瑶、妍、汐、涵、怡、悦、彤、桐、然。
虽然有权给星球地点命名的国际天文联合会是国际组织,也有相关原则和规定,但一定程度上讲,对月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命名权也展现了各个国家的航天实力。
• 熙,光明;兴盛。
• 芮,小草初生时柔而细的样子。
有的名字一眼就能看出家长的煞费苦心,比如,王瞽言、陈惟馨;有的名字则信手拈来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比如我的一个诗人朋友叫孟好转,这名字独一无二,连笔名都不用再起。经济可以好转,效益可以好转,病情可以好转,外交关系也可以好转……好转两字很吉利,这两个字放到名字里可谓绝无仅有。
• 皓,明亮,如“皓月当空”;洁白,如“明眸皓齿”。
但过于生僻的问题在于,搞不好有些输入法甚至都没有录入,这意味着孩子将来很多需要形成电子化档桉的内容要有麻烦。我的姐姐就因为名字里有个不算过分生僻的“彧”,就让她曾经在户口本上以手写的形式留存了很多年。
50字理,舌尖元音字4个,“梓子思诗”,舌面前高元音字12个,“一依伊怡奕艺雨语宇煜汐熙”。说这些字的时候,嘴唇开得比较小,音比较尖细,更近似于小孩的语音特点,整体上有“幼小、小巧、可爱”的意味。
2022年富阳区新生儿姓名情况分析显示,“一诺”荣登富阳新生儿名字榜首。
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改良,天文学家们纷纷开始观测月球并绘制各种月面图,再根据自己的喜好给月面图上一些明显的地物取名以示纪念。有些用天主教圣人的名字来命名,有些用天文学家、数学家等学者的名字来命名。
你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?
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长辈来说,名字的来源,是非常有考究的,还不得不绞尽脑汁。
取名,见智慧。
然而,在35个中国地名中,有15个名字并非中国自己所起。2007年以前,中国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国际天文学界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之中。而是IAU本着月球地名应有文化多样性、国际化和公平原则,选择了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和与月球相关的文化人物来命名,如张衡、祖冲之、郭守敬、万户、高平子等。由于不是中国自主起名,有些名字不一定很贴切,例如叫“景德”的环形坑,IAU的介绍里说这是一个中国男性名字。
而火星上的中国地名也不是首次出现。早在20世纪70年代,火星上就有了中国的地名和人名,如“荧惑峡谷”(中国古代称火星为“荧惑”)、“李梵”(东汉天文学家)、“临浦”“苏州”等。这些名称也是IAU依据国际化和多样化原则进行命名的。